文明办信息第7期
●鹿城区突出“四大”价值引领提升城市文明程度
●鹿城区以多彩课堂为载体丰富未成年人暑期生活
●鹿城区“三个答题”作好移风易俗文章
鹿城区突出“四大”价值引领提升城市文明程度
一是增强宣传教育引领。全区14个街镇建立了网络文明联络员队伍和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做好“微传播”文章,推出“个性化”信息服务,提升“文明鹿城”受众面和社会关注度。在人民网、光明网、浙江日报等中央、省、市级以上新闻媒体刊登相关报道120余篇(次),在《鹿城文明网》发稿800多篇,向中央、省、市文明办上报信息200多条,分别荣获浙江省文明办系统信息先进单位,温州市文明办系统信息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二是拓展宣传渠道引领。深化道德模范、社区好人品牌建设,做好“鹿城好人”发掘、评选工作,推荐上报第一、第二季度“社区好人”候选人160余人,其中第一季度最终评选出“社区好人”23人。联合温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都市生活频道办好《文明零距离》栏目,每周一期专题报道,关注鹿城发生的文明好事、新鲜事、监督不文明行为,为鹿城文明鼓与呼,截至目前共举办22期。利用网络直播等全媒体技术对“小广告”整治、端午节主题活动进行深度创新报道,吸引近全国10万网友收看和点赞。
三是创新载体主题引领。做好“我们的节日·清明节”活动,传递和表达对先人的追忆与祭奠。做好“我们的节日·端午节”系列活动,在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红日亭”举办“红日暖温州致敬治水人”活动,通过“保护母亲河争做美德少年”签名墙、爱心义卖等现场活动,让小手带动大手,宣传发动全民力量,共护母亲河。
四是移风易俗系列引领。组织全区各街镇、网格、社区、村等共计350余人参加鹿城区“移风易俗”宣讲会。在各文化礼堂、道德讲堂、村民活动中心甚至田间地头随时随地的传播,带动广大农村群众积极参与,以良好的党风政风促进全社会文明风尚的形成。全区80个社区、141个村把婚丧从简等移风易俗内容写入《村规民约》、《社区公约》,举办“移风易俗”文明祭祀主题活动。
鹿城区以多彩课堂为载体丰富未成年人暑期生活
鹿城区以文明为主线,以兴趣为音符,以实践为指南,组织开展了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未成年人暑期社会实践和素质拓展活动。
一是开展公益活动助力假期成长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近200位“小候鸟”参加“候鸟助飞”公益课堂暨2017“精彩一夏”康奈暑期夏令营,“候鸟助飞”公益课堂,小营员除了康奈员工子女以外,还有不少来自其他单位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按照营员的年龄和兴趣爱好设置了6个兴趣班级,还针对4-6周岁的孩子增设了幼儿班,孩子们每天将在志愿者老师的带领下参加精彩纷呈的课程。夏令营不仅有英语、国学、百科知识等基础课程还会根据每周的主题开展特色课程,同时,开展“趣味地理”“趣味数学”等课程,让孩子们了解野外知识等。
二是开展学习经典弘扬传统文化活动。开展“诵读中华经典,传唱优秀童谣”比赛,各个代表队用饱含深情的朗诵、悠扬的歌声、轻盈的舞姿,演绎了《水调歌头》《满江红》《木兰辞》《少年中国说》等中华经典诗文。以“诗中的孝道百行”为主题的古诗词朗诵会,与青少年及其家长分享古诗词之美,感受古诗词之德,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从“百善孝为先”、“百行孝为先”的角度阐述孝道文化,并以生动的图片进行诗词大比拼,让在场的家长和孩子们在积极地参与中深刻地理解了诗词的含义,感受“爱”的力量和“孝”的内涵,品味“孝”的真谛和源远流长的孝道文化。
三是开展“非遗周周学”暑期公益课活动。小朋友们在米塑项目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学习米塑,“非遗周周学”暑期公益课暑期开始拉开序幕,暑期的每周六和周日,孩子们可以前来学习两小时,由多位非遗大师在馆内亲自授课。今年“非遗周周学”暑期公益课开设的课程有葫芦画、花灯、风筝、空竹、布艺、米塑、剪纸、绳结、泥塑、种子画、面塑、竹刻、扎染折纸画等。
四是开展参与志愿创建城市文明活动。举办“我眼中的鹿城”少年儿童主题绘画活动,让小朋友们分别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来反映自己眼中的家乡,孩子们通过手中的画笔,画出了心中的文明家园,以及不乱穿马路、文明出行、孝敬父母长辈等文明行为,用画笔描绘文明故事,传递美好声音。组织小学文明志愿者进社区宣传创文活动,孩子们通过优秀童谣展示、经典诵读、歌曲演唱等文艺节目,向过往的市民宣传创建文明城市的相关知识。
鹿城区“三个答题”作好移风易俗文章
鹿城区通过新观念的入脑入心、新做法逐步推广、新举措便民利民的三篇文章,逐步解决好移风易俗这个大难题。
一是作好新观念的入脑入心,红白喜事简约文章。开展乡风评议,发挥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老人协会等群众组织的作用,做到有章程、有制度、有活动。在山福镇驿头网格开展丧事简办专项整治试点工作,试点成功后,即向全镇32个行政村全面推行丧事简办的成效。通过沟通、协调、劝说、制止,打消村民的顾虑,使《文明治丧协议书》成为的道德准则之一。近年来,建成道德大讲堂、文化大礼堂等固定宣讲阵地1000多处,组建200多支文明城市创建宣讲队伍,350余名“草根宣传员”,用温州方言将红白喜事的民俗文化以及移风易俗过程中的新事、好事、文明事,在各文化礼堂、道德讲堂、村民活动中心甚至田间地头随时随地地传播,引领广大农村群众积极参与,发放“反对大操大办、倡树文明新风”倡议书10多万份。各社区、村都把婚丧从简等移风易俗内容写入《村规民约》、《社区公约》,全区开展大规模、高密度的“种”文化、“送”文化活动。
二是做好新做法逐步推广,生态回归改革文章。注重主题活动与文明祭祀相结合,用绿色文明的祭祀方式取代烧纸放炮的旧俗。自上世纪90年代开展“海葬”以来,已有90多例骨灰撒入江海,成立了全省首个海葬民间组织——温州市鹿城区生态回归促进会,引领更多人参与移风易俗、绿色殡葬。选定在翠微山烈士陵园、翠微山公墓边,筹建一座生态回归纪念园,除了有纪念雕塑和纪念碑的广场外,还将在纪念园里打造慈孝文化和生命文化宣传廊,实现土地零占用,免费为百姓服务。为防止丧事旧俗卷土重来,发布《温州市鹿城区人民政府关于禁止丧事扰民行为的通告》,明确了“严禁在家中长时间停放遗体,遗体必须在24小时内运往市殡仪馆”等具体细则。此外,还推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督机制,形成民政、公安等多部门联合“清”旧俗的强大阵容。并在各街道、村居、村老人协会逐级成立“移风易俗”督查小组,层层递进进行督办,村“两委”定期召开专题会议,指派专人担任殡葬改革联络员,制定村级“移风易俗”工作小组章程,用“规矩”规范殡葬。
三是作好新举措便民利民,打造婚庆基地文章。积极筹备推出一批以公园广场、美丽乡村、文化礼堂为载体的公益婚礼基地,通过在各基地打造系列时尚简约的婚礼,形成婚庆移风易俗主阵地。签约合作的婚庆服务公司将每季在公益婚礼基地定期开展一期公益婚礼,通过系列活动持续话题讨论,形成文明新风尚示范效应。首批新人婚庆公益场地暂定为世纪广场、帆影广场、马鞍池公园、鞋都广场、江心屿大草坪、黄龙社区文化礼堂、板桥社区文化礼堂等。积极谋划一场“七夕公益集体婚礼”,向社会各领域征集10对新人,环卫、教师、医生、军属、新温州人优先参加。举行公益婚礼基地挂牌仪式、公益婚庆公司签约仪式,推出公益婚礼宝典,参观温州婚俗演变展等精彩活动。通过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宣讲和监督,让新风尚在公众心中潜移默化,与此同时,通过一系列实打实的举措回应了百姓的自觉,由此引导移风易俗工作步入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