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访问鹿城文明网!今天是:
投稿邮箱: wzlcwmb@163.com 滚动新闻:

鹿城文明网您所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鹿城文明办  ->  特别关注  ->  我们的节日  -> 正文

[我们的节日]清明的历史由来

2013年04月10日 来源:温州日报 作者: 发布者:王珈璐 字体:

  叶适墓位于闹中取静的市区海坛山上。杨冰杰摄

  春暖花开、草长莺飞,又是一年的清明时分。清明既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扫墓祭祀、缅怀追思的传统民俗节日。而迎着温暖的春风踏青、荡秋千、放风筝、吃寒食、插柳赏花,更是从古至今人们念念不忘的节日习俗。

  清明节祭祀扫墓的习俗来自于“寒食节”。“寒食节”一般在清明前一两天,主要节俗是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能吃备好的食物,故而得名。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沿袭为清明扫墓了。古时扫墓,孩童还常常会在野外放风筝,风筝上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如弹奏古筝一般的声音,故称“风筝”。

  清明节作为中国一个传统节日,形成于唐朝,但清明节真正成为中国的节日是在北宋。北宋时期,清明节成为全国性的节日,上至皇帝妃嫔下至平民百姓都过清明节。

  除却扫墓,踏青可以说是清明时节第二重要的活动。“清明扫墓似游湖,斗酒黄鸡青饭具,画船箫鼓夕阳外,知是清明扫墓归。”叶适的诗是最好的佐证。经过了漫长寒冷的冬季,瓯越先民纷纷带着食物,来到郊野,迎着婉转的春风,袭人的花香,清脆的鸟鸣,投身大自然的怀抱。而在泰顺畲族至今保留着“三月三”踏青节,畲族男女踏青回来采回一种叫“黏米乌”的植物,捣烂之后熬成汤汁,用它浸泡糯米,蒸成“乌饭”,此外,还有唱山歌活动。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扫墓、踏青外,还有荡秋千、蹴鞠、斗鸡、放风筝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四月清明,春回大地,到处一片郁郁葱葱的景象。人们走出屋门,来到野外,积极主动地迎合时气,舒展筋骨,以促进自身体内的阳气流转,这对身体的健康大有好处。

  为适应寒食禁火冷食的需要,温州还创造了一些独特的节令食品。“相传百五禁厨烟,红藕青团各荐先。熟食安能通气臭,家家烧笋又烹鲜。”温州自古有做清明饼的习俗。清明饼有好几种:一是用粳米粉和以少量水,经蒸笼炊熟,用刻有花纹的硬木质模具印制成大小不等的圆饼。这种饼,也称“上坟饼”,只有在清明上坟时才做。二是以糯米粉为主,掺以少量籼米粉经水浸后采用水磨,当中包馅豆沙、枣泥或笋丝、碎肉、香菇等,这种饼至今是温州的特色食品。三是绵菜饼,其基本作料和上一种差不多,其特色是加掺绵菜。这种饼色泽青莹,食之柔糯绵软,别有风味。

  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国务院批准清明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如此一来,清明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逐渐从过去的农事、习俗、出游扩展到更加深广的层面,清明节的内涵更趋丰富。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