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访问鹿城文明网!今天是:
投稿邮箱: wzlcwmb@163.com 滚动新闻:

鹿城文明网您所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鹿城文明办  ->  新闻中心  ->  新闻资讯  -> 正文

展鹿城之大爱传温暖于四方

“红日亭”彰显社会正能量
2013年03月06日 来源:今日鹿城 作者: 发布者:王珈璐 字体:

  编者按:

  红日亭是什么?红日亭是一碗温暖的粥,是一杯解暑的茶,是老人们起早贪黑日复一日的付出,是不知名的市民奉献的一笔笔善款……日前,行善举40载的红日亭老人,在“最美浙江人2012年度浙江骄傲”人物评选活动中,荣获“最美浙江人”称号。如今,红日亭现象已成为鹿城一道最亮丽的文明风景线。

  2月25日,红日亭LOGO揭晓,以双手合心迎举暖日为意象,传递出民间善举的暖意。

  2月27日上午,红日亭新春后第一次开炉,两台炉子煮着面条,烧得热气腾腾,老人们又开始做好事了……

  “红日亭”的老人们用伏茶和热粥温暖了温州城,也召唤着更多的人加入行善队伍。“红日亭”传递着社会正能量。

  鹿城区华盖山东麓的红日亭,始建于解放初期,上个世纪1972年夏日的一天,居住在东门外的五、六个退休老人,在红日亭前摆出大茶缸,向路人免费供应伏茶。到2006年又开始施粥,且不断有老人加入,施粥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如今,在红日亭志愿服务的老人发展为26人。这一善举一做就是四十多年。四十多年里,红日亭从夏送伏茶到冬送热粥,从端午节送粽子到冬至送汤圆,“红日亭”已经成为温州民间爱心善举的代名词。

  在红日亭,记者看到两块奇特的“乐捐榜”,正反面写满密密麻麻的捐款人:牛先生200元,一女同志赞助300元……单笔最多的是一位夏女士,5万元。负责财务统计的孙兰香告诉记者:“捐款人多不愿留下姓名,我们再三问,他们才勉强告诉我们一个姓。”几乎每天都有爱心物资或爱心款送到红日亭。“是大家的爱心,才让红日亭一直走到今天。”孙兰香说。

  在鹿城区文明办,记者看到红日亭LOGO作品以“手”为主要设计元素,拇指与手掌如鸽子的翅膀,自然相合的双手托举出一轮红日,双手与红日之间又构成爱心图案。区文明办有关工作人员称,LOGO用不同色彩的两只手捧出爱心与红日,表现人与人相互协作,爱心传递之意;同时红日呼应了“红日亭”主题。标识经过专家评委修改,最终选择了红色与橙色的渐变效果,体现了活力、友爱、温馨与热情。整个标志寓意民间志愿者用友爱互助之手共同奉献爱心与温暖,从而表现温州民间爱心组织的奉献情怀。

  “红日亭的善举就是需要大家的爱心、领导的关心,需要老人的信心。入选作品一看就让人感觉很有‘心’。”孙兰香告诉记者,入选的LOGO通俗易懂,老人们对作品比较满意,他们已准备在工作帽、围裙和手套上印上LOGO,广而告之。

  做一件好事易,做一辈子好事难。作为温州蓬勃的民间爱心力量代表,“红日亭”现象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关注。去年10月,中央文明办有关领导到我市免费伏茶点专题调研时,盛赞“红日亭”现象树立了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面旗帜,树立了社会道德风尚建设的一面旗帜,还以“红日亭”为代表的温州伏茶现象作出批示:“温州伏茶点彰显满城爱心,满城文明。”

  一座亭温暖了一座城。在温州,“红日亭”已衍化成温州民间爱心善举的代名词,为贫困人群施茶舍粥捐资捐物蔚然成风。在“红日亭”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民间草根力量加入到爱心公益的行列,免费施粥、修桥铺路、助学助医、济困扶贫、抢险救灾……到处都有温州民间自发的善举,红日亭也成了温州向上向善的道德高地。

  红日亭不仅仅是一座亭,它是温州原生态民间爱心力量的集中表现,它所体现的是温州人朴素的价值追求和乐善好施的历史传承,它显示的是当代温州人精神文明的高度。

  从“红日亭”上,我们不难看出,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的民间力量之强大。充分利用好这些民间力量,对于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意义重大。 (王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