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巷子,能封存多少城市记忆?又能承载多少城市理想?是滨江街道那棵以钢铁与光影“重生”的梧桐,还是大南街道莲礼湾畔那讲述着“并蒂莲”情缘的墙绘?是斑驳老墙上被重新勾勒的岁月底色,还是转角处与你不期而遇的一行诗句?
在鹿城,文明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生长”——它不再是高悬的标语,而是可以走近、触摸甚至融入呼吸的生活场景。
今年的“文明焕新”街区改造,鹿城清晰地勾勒出一条发展脉络:从根治“城市乱点”到打造“文明亮点”,最终孕育“消费新热点”。这条路径背后,是怎样的“进阶密码”?日前,记者对话鹿城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明办主任、区文明中心主任林昌旭,探寻答案。
“文明建设的深处,往往藏着一些被时间遗忘的角落:斑驳的墙、不平的路、卫生的死角。”林昌旭说,“我们的任务,不仅是‘祛疤’,更是‘生肌’——将这些城市‘负空间’转化为有温度、有故事的‘正资产’,让其最终成为滋养周边经济的‘活细胞’。”
“焕新”的过程,是一场精细的都市“微创手术”。林昌旭坦言:“真正的挑战,不在于粉刷与铺路,而在于如何凝聚共识,实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于如何‘花小钱办大事’,用巧思取代巨资;在于拥有反复打磨、持续迭代的耐心与智慧。”据悉,有街道曾在一个月内将设计方案修改了15次,从灯光的色温到墙绘的笔触,从装置的布局到互动的巧思,每一处细节都经过精雕细琢。正是这份执着,让街巷不仅旧貌换新颜,更被注入了文化的灵魂与城市的温度。
这场焕新,并非从零开始,而是基于连续三年的深耕与积淀。2023年,黎明西路307弄与广场后巷以“怀旧”与“网红”主题破圈,假期单日人流量峰值突破3000人次;2024年,双井坊后巷的“烟火气”复古街区,联动140余家商户共同起舞;龙沈新村实现内外一体化改造,年度自主创收超20万元;龙泉巷整合20余枚老厂牌,推出“龙泉巷·印象”商圈,让老字号餐饮销售额提升超30%。
今年,在已有40个成功点位的基础上,鹿城区再度升级,首批聚焦于莲礼湾、五桐里等四个街区的深度改造。年底,还将有三条街区陆续揭开面纱。
艺术与设计,是这场变革的核心语言。智慧谷的钢铁梧桐,不仅是景观,更是一个意象,宣告着街区从工业遗存向文化高地的华丽转身;双莲桥的“爱情故事墙”,不单是装饰,更是一座桥的情感记忆载体;莲礼湾的彩绘与转角诗句,则让市民在每一次不经意的回眸中,与文明温柔相撞。这些街角艺术,让市民从城市的“旁观者”,转变为空间的“参与者”与故事的“共创者”。
中秋国庆假期期间,通过温度新闻APP参与#鹿城·打卡文明点#的市民络绎不绝。他们用镜头记录蝶变,在了解街区故事的同时,还能领取文明代金券。一位带着孩子参与的张先生感慨:“这样的活动,让孩子对老街文化产生了真正的兴趣。城市,也因此变得更有温度、更可阅读。”文明焕新,在此刻实现了公共空间体验、经济活力与生活品质的共鸣与共赢。
林昌旭总结道:“文明焕新,其内核远远超越‘修路刷墙’。它是城市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是生活方式的悄然变革,是文明与经济、文化与商业的一场有机融合。我们的愿景,是让每一条街巷都成为可感知、可对话、可栖居的文明空间。”
从“乱点”出发,以艺术和设计淬炼出“亮点”,最终通过经济与生活的激活,让城市的街巷重获“呼吸”——这一完整的价值链条正在鹿城变为现实。文明,于此不再是抽象的概念,它已衍生为城市触手可及的温度、可以娓娓道来的故事、可以安放生活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