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城文明网
创首善之区 建幸福鹿城
您当前的位置 : 鹿城文明办   ->   文明创建   ->   文明城市 -->正文
老屋“微改造”,如何唤醒一座城?
来源: 编辑:鹿城区文明办 日期:2025年08月28日 字体:

  老宅古巷,是城市有机更新的见证者,也是现代生活与传统对话的窗口。在鹿城,越来越多的老宅正悄然苏醒,化身为弥漫咖啡香、萦绕茶韵、汇聚非遗体验的活力空间。这些改变因何发生,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上午9点,松台街道书堂巷62号的改造现场已是一片繁忙景象。工人们正分工协作,仔细修缮瓦片,栽下葱翠绿植,让这座曾经破败的老宅焕发新的生机。

  书堂巷62号曾是被岁月遗忘的角落。一个半月前,老宅还是杂草丛生、梁柱倾颓的D级危房,而今传统门头依旧,临街墙面“降低”了身高,阳光与街景得以更自如地融入。现代字体的“石坦”二字书写在复古砖墙上,恰如古老脉络中跃动的现代心跳。

后垟巷82号改造前后

  这般蜕变并非个例。作为温州主城区,鹿城区拥有大量古旧老宅和历史建筑,其中不少因长期空置而日渐破败。面对这一现状,鹿城探索出“政府扶持、社会资本投入、市场自主调适”的创新模式,让老屋旧宅通过改造提升恢复功能,重新融入城市肌理。
  老屋改造团队负责人杜沐晨对此深有感触。这位在鹿城宅院里长大的年轻人,对巷弄文化和当地历史有着浓厚兴趣。2024年初,从事餐饮业的他开始涉足老屋改造。“刚开始没有经验,改造过程中经常反复修改,这边拆了觉得不满意,那边又要往回搭。”杜沐晨坦言。在长期的磨合中,这个由木匠、瓦匠、设计师组成的年轻团队配合越发默契,老宅修复工期明显加快,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在此相映成趣。

嘉会里巷81号改造前后

  城市更新不是简单的“涂脂抹粉”,既要提升城市的“面子”,也要夯实城市的“里子”。对此,鹿城在保留老宅建筑风貌的同时,引入了咖啡、茶饮、非遗体验、民宿等文旅业态,将老宅庭院打造成兼具观赏、体验、消费等功能的复合空间。
  这种模式得益于多方协作的良性互动。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和指导,社会资本投入改造资金,市场机制则负责业态筛选和运营管理。在这个过程中,老屋改造团队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既是懂得传统建筑工艺的匠人,又是了解现代商业运营的策划者。
  如今,书堂巷62号的改造已进入收尾阶段。杜沐晨站在脚手架旁,看着初现雏形的屋檐说:“我们想做个老宅联合业态,在四合院里融入咖啡、宠物等多元业态,在促进文化传承的同时实现经济发展。”从最初改造200到300平方米的老宅,到现在能驾驭800甚至1000平方米的空间,这支改造团队在不断成长,鹿城的城市更新理念也在不断优化。

  如今,这些散落在街巷深处的老宅,正如一颗颗被擦亮的“珍珠”,串联起鹿城的历史文脉与当代生活,既保留了时光沉淀的韵味,又焕发出时代创新的活力,让市民游客在庭院深处遇见诗意,在巷弄之间感知城市温度。

相关链接:

文明网站:中国文明网浙江文明网温州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