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城区青少年心灵润养中心的活动室内,30多位家长围坐成圈,认真听鹿城区疾控中心主任医师刘春光的讲解。当讲到“契约管理”时,一位妈妈立刻举起手:“我家孩子总说‘凭什么你能玩我不能玩’,这契约该怎么定才公平?”她的问题引发在场家长的共鸣,纷纷议论。
刘春光将一份家庭手机使用公约投影在幕布上:“大家看,这是上周末一组家庭制定的,家长和孩子各自的使用时间、监督方式都写得清清楚楚,连家长刷短视频的时长都做了限制。”他指着其中“违反约定罚洗碗三天”的条款,强调说“关键是双方都得签字,家长更要带头遵守。”提问的妈妈赶紧掏出手机拍下公约模板,在笔记本上写下“平等、具体、可操作”三个词。
这是鹿城区青少年心灵润养中心开展的“脱‘瘾’而出不做手机控”公益讲座上的一幕。今年以来,该中心围绕家庭手机冲突问题,已累计开展20余期相关主题活动,涵盖“亲子手机使用边界探索”“孩子沉迷手机,家长如何应对”“共建无手机干扰的家庭时光”等多元主题。活动形式丰富多样,既有专家讲座赋能,也有趣味十足的亲子互动游戏,更有深度的案例分析与讨论。调查显示,87%的参与家庭表示手机冲突明显减少,亲子关系大为改善。
另一场以圆桌会形式展开的家庭手机冲突主题活动,则更像一场热闹的家庭聚会。“我爸总说我玩手机,可他自己吃饭时眼睛都没离开过手机!”12岁的小轩说。他的爸爸张磊愣住了,下意识摸摸口袋里的手机,随即露出愧疚的笑:“儿子说得对,爸爸先改。”随后,在温州市南浦实验中学专职心理教师林平的引导下,在场的家长和孩子玩起“手机角色互换”游戏——父母扮演“沉迷短视频的孩子”,被“家长”(孩子扮演)唠叨时,不少人先是越听越烦躁,然后逐渐红了眼眶:“原来孩子被说教时是这种感受。”活动结束时,10岁的小宇拉着妈妈走到承诺墙前,用彩笔写下:“每天玩手机不超过1小时,妈妈也要做到睡前不刷剧。”孩子妈妈在旁边补充写道:“周末全家去公园骑行,替代在家看手机。”
据介绍,该中心下步还将推出“亲子共读书单”,挑选适合不同年龄段亲子阅读的书籍,引导家庭在书香中增进情感交流。同时,制定“户外实践指南”,推荐适合亲子参与的户外活动,鼓励家庭走出家门,用实际行动践行不沉迷手机的健康生活方式,让主题活动中萌芽的理解与约定,真正扎根在日常生活的土壤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