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落后时代”到“赶上时代”再到“引领时代”,“改革”一直是中国发展的主旋律,也深刻改变了中国社会面貌的方方面面。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继续”二字,体现了压茬推进改革的毅力和定力,也明确了“创新”驱动的体制机制改革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今年,浙江创新推出“文化特派员”制度,就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创新之举和生动实践。通过“特”与“派”,搭建文化需求的“精准匹配”,实现文化建设的“双向奔赴”。当前,227名省、市、县三级“文化特派员”已经深入温州广大农村,服务指导基层文化建设,以文化助力共同富裕、精神富有。在三中全会聚焦“改革破局”和“机制创新”的引领下,温州“文化特派员”工作如何开局、如何破难、如何变革,通过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把“文化特派员”打造成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温州探索的标志性成果,我认为,要实现三个转变。
在思想上转变
做“扎根一线土壤”的实践者
“文化特派员”是推动文化与乡村深度融合的重要力量,是撬动提升人文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长期以来,党委政府在乡村文化建设中担任的是“投喂者”的角色,但又经常出现“流了一身汗,群众不买账”的情况。归根到底,就是角色定位没有找准。因此,“文化特派员”要避免做单一、机械的“管理者”角色,主动靠前服务,从尊重文化本源、涵养文化水土、激发文化活力等角度,更多关注农村自身的文化建设,让自己成为文化的“挖掘者”、文明的“传播者”、群众的“服务者”。
要固化“100+1”走访调研制度,坚持“文化特派员”每年深入基层100天、每月至少到基层服务指导1次的工作要求,与群众拉拉家常,问问他们的文化需求,脚踏实地地到基层调研挖掘文化现状和发展前景,让每一位“文化特派员”都脚沾“泥土气”、心怀“泥土情”、身带“泥土香”。要完善“双组长”协作制度,市、县两级“文化特派员”要当好“通讯兵”“文化驿站”,进一步打通县域内派驻的省、市、县三级“文化特派员”的沟通联络与协调互动,有效形成高位部署、层级联动、各负其责的“乡村文化发展”保障体系。要形成“双月沙龙”交流制度,定期的工作分享、经验交流是打开工作局面、提升个人能力的有效渠道。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针对“文化特派员”在基层调研学习、项目服务、成果宣传等各环节进行“聚合发散式”研讨,形成更多具有典型性、启发性的经验和思考,让更多文化创意从乡村来,到乡村去。
在服务上转变
做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创造者
浙江正在积极探索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温州要在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上奋力作为,就要不断探索具有“创新性、高效能、高质量”的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要从过去的外延式“量”的扩张转变为内涵式“质”的提升,将基层的资源活态转化为推动乡村文化创造的“第一生产力”。
一是要推动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推动人文乡村建设过程中,“文化特派员”要经常问自己几个问题:群众有来没来?群众点没点赞?群众喜不喜欢?群众欢不欢迎?文化领域也需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主动策划一些有人气、有热度、有市场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要立足当地,多提供一些助力打造乡村区域文化品牌的策略,不断放大乡村特色文化优势。
二是要激活乡村文艺爱好者自主活力。近年来,温州大力推进“1510”全民技艺普及工程,有效提升基层群众综合文化素养。“文化特派员”要引导基层在文化活动中实现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将群众从文化“看客”变成文化“主角”。如在瓯海区郭溪街道,市级“文化特派员”高翔就策划了“园博汇”乡间小路音乐会活动,通过联动市、县、镇流行音乐资源,为乡村艺术团和村民搭建“野迪”交流平台,极大丰富了乡村巷尾街角的文化生活。
三是要培育文化资源新业态。温州乡村非遗资源、旅游资源均十分丰富,但分布较为分散,“文化特派员”在挖掘资源的同时,要注重发挥自身优势,推动文化资本、科技资本、产业资本、数据资本、人力资本等核心文化生产要素在乡村实现高效集聚与流动融合,加速培育打造乡村文化发展的新业态,形成新的发展优势。
在策略上转变
做“文化创新+”的引领者
新时代,发展的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了创新驱动,新的发展常态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从战略高度看,强调和重视“文化创新+”的发展模式,将是推动文化更快更好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要引导“文化特派员”多样化运用地域优势、科技优势、人才优势、产业优势等要素,发挥“+”的力量,助推基层文化创新发展。
一是要构筑“项目引领”的发展策略。省市县三级“文化特派员”的资源叠加,共驻乡村,共谋项目,既能提高项目谋划科学性、又能提高推进效率。要针对不同地区人文环境、资源禀赋各异的特点,引导“文化特派员”打造因地制宜的文化发展项目。前段时间,温州就创新推出了鹿城山福“古驿千年 侨乡文化”、龙湾瑶溪“山水艺术 桃源仙境”等12个文化项目建设。每位“文化特派员”要不断谋深谋实,力争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业、一村一韵”,打造一批叫得响、传得开的特色品牌。
二是要强化“文化山海”的协作策略。浙江“山海协作”走过20年,形成了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的发展新格局。文化发展领域同样可以念好“山海经”。温州在“山区五县”结对帮扶的基础上,创新打造了县域结对的乡村文化“共建共享圈”结对。要进一步探索“文化发展共同体”,实现县域间理论学习教育、乡村文脉传承、非遗传承出海、文产赋能提升、村礼村节惠民、群众文化服务等多方面的优势互补。比如,将永嘉县“楠溪江”的水“绿”与瓯海区“大罗山”的山“绿”进行交流互动,探索同走一条“绿道”的文旅创新之路。
三是要发挥“智慧管理”的赋能策略。今年,温州正在探索智慧文化礼堂试点工作,通过加强智慧礼堂体系建设,丰富共享舞台、云监管、数字体验服务等礼堂数字服务类型,实现全流程一体化闭环管理服务。这样的“智慧管理”策略同样适用人文乡村建设工作中。比如发挥来自高校、媒体等单位的“文化特派员”专业优势,依托数字技术加强对文化资源的采集录入、分类整理和标注标识,并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深度开发,统筹、合理、高效地分配和利用乡村文化资源,提升乡村文化全要素生产率。(陈靓秋 温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